安博平台,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为什么会得溶血性贫血

发布时间:2020-04-1655357次浏览

溶血性贫血可能跟遗传有一定的关系,溶血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红细胞的内外部缺陷,红细胞的环境异常也可能会导致溶血性贫血的发生。大部分的溶血性贫血患者是因为免疫因素而导致的,非免疫因素一般包括感染因素、物理机械因素、化学因素等。血管外溶血主要是脾功能亢进而对正常红细胞的过度破坏。

贫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疾病,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一定的困扰。溶血性贫血是贫血症的一种类型,患者会出现身体乏累、头晕恶心、面部发黄等症状,溶血性贫血危害非常大,而且发病原因比普通贫血复杂的多。那么,为什么会得溶血性贫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1、溶血性贫血可能跟遗传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溶血性贫血是人体内有对红细胞排斥作用的抗体导致的。新生儿溶血症是母子血型不和,分娩时母亲血液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抗体会把胎儿体内的红细胞聚集起来,从而导致溶血性贫血。
  2、溶血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红细胞的内外部缺陷,根本原因是红细胞的寿命缩短。红细胞的内部缺陷包括红细胞膜的缺陷和珠蛋白异常。除此之外,红细胞的环境异常也可能会导致溶血性贫血的发生。
  3、大部分的溶血性贫血患者是因为免疫因素而导致的,包括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溶血性贫血,还有血型不合的输血,药物也可诱发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淋巴瘤可伴有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4、也有很多患者属于化学因素导致的,感染因素常见的是支原体肺炎以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物理机械因素,比如做人工心脏瓣膜,或者是皮肤有大面积烧伤等,都会导致溶血性贫血。
  5、溶血性贫血分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血管内溶血是红细胞破坏进行性贫血,过度劳累、寒冷刺激及服蚕豆等都可能是诱发因素。血管外溶血主要发生在脾脏,临床表现一般较轻,血管内溶血的临床表现往往较明显。

相关推荐

腰酸背痛勿小觑,可能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惹的祸
该老年患者于就诊前一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食欲减退、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乏力等症状。患者在其家属陪同下,来我院就诊,在我院门诊通过检查后最终确诊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住院期间给予患者甲泼尼龙片及叶酸片等药物对症支持治疗溶血性贫血。经过三天住院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遂出院。
01:32
溶血性贫血禁吃什么
溶血性贫血多数和免疫相关,某些食物与药物会激发免疫导致溶血加重。一、忌食海鲜如虾、蟹等,这类食物会导致发生过敏反应。特别对于发作期的溶血性贫血病人,这些海鲜类的食物,一般要尽量少吃或者不吃。二、一些药物中的成分可作为半抗原和红细胞膜结合,介导免疫机制破坏红细胞造成溶血性贫血。在溶血发作期,禁忌应用一些既往过敏的药物;一些青霉素类的药物是引起过敏反应的常见药物,使用也要慎重。
01:31
溶血病能治好吗
多数的溶血只能通过有效的治疗控制溶血的发生,彻底根治比较困难。临床上多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膜表面覆盖有一些自身的抗体,导致红细胞受到攻击、破坏增加引起,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或者脾切除,可以有效改善溶血症状,但根治较难。血型错配输血引起的溶血性贫血,避免发生血型错配,就不会再发生溶血性贫血;一部分先天性的溶血性贫血,如地中海贫血,通过脾切除可以有效控制症状;一些特殊的病例、婴幼儿,通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可以治愈。
溶血性贫血吃什么好
溶血性贫血的患者,首先需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原发性疾病,控制病情发展。治疗的同时,饮食方面需要多吃些含铁元素比较丰富的食物,比如动物肝脏、瘦肉、动物血液、紫菜、菠菜、红枣、桂圆、香菇、黑木耳、黑芝麻和海带与豆制品等,补充充足的铁元素。同时还需要多吃些含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比较丰富的食物,补充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等。但是需要注意尽量避免吃含维生素C比较多的食物和水果等,避免引起病情加重。其次,因为身体缺乏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发生溶血性贫血的患者,还需要注意禁止使用蚕豆。
语音时长 01:14

2021-05-20

75994次收听

溶血葡萄球菌是什么病
溶血葡萄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球菌,是一种细菌,不是疾病。人体如果感染溶血葡萄球菌后,比较容易引起一些感染性疾病,比如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皮肤化脓性感染性疾病、急性胃肠炎,以及急性扁桃体炎等。发病后会引起患者出现明显发烧症状,同时还会伴随有其他身体不适的症状,比如皮肤化脓性感染性疾病,皮肤感染部位就会出现红肿化脓症状。这些感染性疾病,主要会引起一些炎症,不会出现贫血等症状。发病后需要积极配合医生做血常规等方面检查,确诊后积极使用光谱抗生素消炎治疗,一般很快会治愈。
语音时长 01:09

2021-05-20

83123次收听

溶血检查项目有哪些
诊断溶血需要检查的项目,包括一般检查和特殊检查两种。一般检查项目有血常规检查和外周血涂片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以看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减少。外周血涂片检查,可以看到变形的红细胞和有核红细胞以及网织红细胞计数都增多。还需要做胆红素代谢检查和骨髓检查。其他还要做血红蛋白和尿红蛋白测定,还有尿含铁血黄素实验等方面检查。如果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升高,尿血红蛋白阳性,尿含铁血黄素实验阳性等,都说明有溶血现象。特殊性检查,是指做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检查和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测定的检查。
语音时长 01:14

2021-05-20

96520次收听

溶血的概率
一般发生溶血的概率非常小,发生溶血反应的新生儿,90%以上是因为母亲是O型血或者RH阴性血的情况。其次,如果新生儿体内缺乏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长大后如果吃蚕豆,也会引起溶血反应。还有就是输血的时候,如果输入血型不合的血液,就很容易发生溶血反应。但是,这种概率非常的小。因为输血的时候,首先献血者的血液都是会做血型检查。受血者在输血之前,也会做血型检查,而且还会做血型交叉配型检查,用错的概率非常小,所以输血发生溶血的概率也非常小。新生儿如果发生溶血反应,只要能够及时救治,基本都可以治愈。
语音时长 01:13

2021-05-20

77231次收听

溶血性贫血严重吗
溶血性贫血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发生溶血性疾病,疾病的严重程度,需要根据血红蛋白值以及引起溶血的原发性疾病而定。如果单纯根据血红蛋白值判断溶血性贫血的严重程度,一般血红蛋白的正常值是120g/L。血红蛋白值下降到90-120g/L之间,就属于轻度贫血。血红蛋白值下降到60-90g/L,属于中度贫血。如果血红蛋白质下降到30-60g/L,就是重度贫血。发生溶血性贫血后,如果是轻度贫血,病情不是太严重,只要及时处理,一般对健康影响不大。如果是重度贫血,就容易出现生命危险。
语音时长 01:07

2021-05-20

84765次收听

溶血性贫血有哪些后遗症
溶血性贫血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造成肝功能损伤和心力衰竭,可引起女性月经失调、闭经等。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可引起智力下降、癫痫等后遗症。
什么是慢性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是因为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诱发的疾病。可能是先天遗传引起的,也可能是后天获得性贫血。患有这种疾病时,常会伴随着贫血、黄疸、脾脏肿大等症状;可以通过去除诱因、药物、输血、脾切除术等方法治疗。
转铁蛋白饱和度正常值
转铁蛋白饱和度正常值是指血清铁与转铁蛋白结合能力比值的正常数值。
02:20
间接胆红素偏高的原因
间接胆红素是由于红细胞破坏之后释放入血的,如果人体内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的间接胆红素就会明显的升高。常见于溶血性贫血,过量释放的间接胆红素大大超过了肝脏的转化能力,会引起皮肤发黄等。肝脏疾病像严重的肝炎,肝坏死,肝硬化也会使肝脏代谢间接胆红素的异常,引起间接胆红素偏高,要根据偏高的数值及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合并其他症状来进行综合判断。某些药物或者生理性的,都可能出现包括像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这样的一种表现。如果出现肝脏代谢异常,胆红素不能够正常地转化为直接胆红素,或者由于大量饮酒或药物都可能会增加间接胆红素。
02:11
胆碱酯酶高是怎么回事
对于高脂饮食、高脂血症肥胖的病人,脂肪肝比较严重的病人,在进行抽血检测时会出现胆碱酯酶的异常升高;其次,某些内分泌的疾病如甲亢或溶血性贫血等,也会出现胆碱酯酶的异常。胆碱酯酶是人体代谢脂肪的一种重要物质,也是反映肝脏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在做检测之前大量进食脂肪,会使肝脏当中的脂肪堆积以及胆碱酯酶的活性升高,而代偿性的来增加肝脏的合成功能,胆碱酯酶的异常升高,可以采取观察,或者通过清淡饮食,改善脂肪肝,改善肝脏的功能之后来进行复查。
溶血症的症状
当新生儿出现溶血症后,很快就会出现严重的黄疸症状,还会有明显的肝脾肿大症状。如果出现溶血症后没有及时治疗,有可能会出现贫血,全身浮肿,心衰,发烧,嗜睡,惊厥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01:56
什么是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是指在人体的各种情况中出现了红细胞的破坏。红细胞破坏的原因非常多,溶血性贫血最常见,比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凝集综合征。溶血性贫血很难在特别早期发现,没什么明显症状,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是伴发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