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平台,官网

名医视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血小板比积高是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21-09-0258432次播放

视频内容:

血小板比积是血常规化验当中血小板的项目,比积高实际上是反映血小板的数量偏高一点,没有太多的临床意义的,更多情况下是把血小板的比积和血小板的数量放在一起去看。
血小板的比积高或者是血小板的数量增多,跟很多的疾病是有关系的。更多的情况下是一种继发性的血小板增多,常见的就是一些感染性疾病,还有一些出血性疾病。还有像肿瘤性疾病也是由于局部的血管非常的丰富,就会出现有出血相关的一些问题,这个时候也是血小板要代偿性的增多来对抗出血的问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用微信“扫一扫”图中二维码,

即可把视频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相关推荐

血红蛋白低有哪些症状
血红蛋白低的主要临床症状是面色苍白、乏力、皮肤充盈度降低,皮肤色泽、光泽减退,多数还伴有一些毛发脱失。其次,病人的活动耐量很明显下降,出现心慌、活动以后喘息。病人平时能够走七八百米也不喘,这时候可能走一两百米就感到疲乏。除此之外,血红蛋白降低也就是贫血,对身体各个脏器都有损伤。比如一些贫血可以引起神经系统的损伤,引起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降低等;引起泌尿生殖系统的一些变化,引起月经不调、精子活力下降;引起呼吸系统,可以导致肺的顺应性下降;引起消化道的症状,导致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等。当然贫血症状的轻重,也和贫血的程度、贫血的发生速度相关,不是每种症状都会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出现。
语音时长 01:02

2021-12-30

66530次收听

淋巴细胞计数偏低是什么原因
白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比例50%-70%,淋巴细胞比例20%-40%,淋巴细胞计数的绝对值为(0.8-4)×10^9/L。淋巴细胞计数偏低可能见于以下情况:第一,血液系统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或急性骨髓细胞白血病,血象检查时都是以粒细胞升高为主,这时淋巴细胞比例会相对下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时血象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都会下降,所以此时单纯看淋巴细胞计数也是降低的。第二,一些传染病急性期,如严重的细菌感染会导致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此时就会伴有淋巴细胞比例和淋巴细胞计数的下降。第三,细胞免疫缺陷性疾病,如艾滋病,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以后专门攻击淋巴细胞,会导致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尤其是CD4T淋巴细胞数量的减少,此时血常规检查中淋巴细胞计数就会下降。第四,药物治疗的影响,如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烷化剂治疗、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过程中,一些化疗药物等,影响骨髓造血,此时也会造成淋巴细胞计数下降。第五,其他比较少见的病变,如淋巴细胞减少症、丙种蛋白缺乏症等,可能造成淋巴细胞计数降低,细胞免疫能力下降,患者的身体抵抗力相对差一些。血常规检查时,遇到淋巴细胞计数轻度下降时,一般没有临床诊断意义,但是淋巴细胞明显下降时,需要进一步检查来明确诊断,复查淋巴细胞比例,进行外周血涂片及骨髓穿刺检查等。
语音时长 02:49

2021-12-30

51388次收听

01:46
嗜血细胞综合症能治好吗
嗜血细胞综合症能否治好,要根据疾病诊断早晚、患者个体情况、接受治疗的方式综合确定。嗜血细胞综合症是一种急进性的血液科疾病,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高热、心肝肺肾各个脏器功能性进行性的损害,很多病人在确诊以后还未来得及接受正规治疗,就已经死亡。在现代医学的正规治疗下,嗜血细胞综合症的死亡率也非常高。但以VP16、糖皮质激素和环孢素为主导的化疗,可以有效的控制疾病。疾病控制以后,病人需要接受异基因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来获得长期生存。
01:39
RB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低是什么意思
RB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低指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降低。临床上最常见的导致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的原因是缺铁,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缺铁的病人是因为长期慢性失血、铁摄入减少或者吸收利用的障碍所导致。临床上常见的小细胞低色素贫血,是血红蛋白降低伴有平均红细胞体积降低、平均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经过有效的补铁治疗后,贫血可以被纠正,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也可以迅速恢复正常。此外,地中海贫血、炎症性贫血也可以引起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降低,但临床发生率较低。
03:00
升血小板的最快方法
升血小板的最快的方法是输血小板。但由于血源比较紧,输血小板不是什么情况下都可以应用的,在内科疾病,主要是用在化疗以后的病人,血小板低到10×10^9/L以下的时候。轻度血小板减少,不能用输血小板方式改善,所以,要看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免疫性的血小板减少,也不推荐输注血小板。再有输注的血小板,短时间内输注的频次过多,反而上升的不理想。所以除输注血小板以外,像免疫性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癫,升血小板比较快的方法,还可以用丙种球蛋白输注的方法,以及用糖皮质激素、促血小板生成素等。
02:54
纤维蛋白原含量偏高是什么原因
纤维蛋白原是凝血因子的Ⅰ因子,是在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当肝脏功能出现问题的时候,纤维蛋白原的合成量是减少的。一般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多,主要容易发生血栓,如感染性疾病、出血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等都会由于血管内皮破损,引起纤维蛋白原增加止血的能力。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正常值范围是2.0到4.0g/dl,一般低到2.0g/dl以下是减少,超过4.0g/dl以上是纤维蛋白原增多。如果患者有明显的纤维蛋白原增多,需要做抗凝治疗来减少血栓的风险。
02:48
血小板多长时间内输完
血小板的存活时间比较短,所以不能在太长时间内输注结束,一般的输注时间是半个小时左右。如果病人身体状态完全没有问题,没有心功能方面的问题,完全可以按照正常时间输注。血小板输注之前要给与抗过敏的预防,预防输血的不良反应。因为担心病人会在输注的过程中会出现输血反应,所以在之前的五分钟会缓慢输注,观察病人是不是有皮疹、发热、胸闷、憋气。一般情况下,血小板的指征是安排在化疗后,预防性的输注血小板,按照规定是血小板低于十乘以十的九次方每升的时候,才会预防性的输注。
献血间隔多久可以再献血
这是一个临床现实的问题,其实并不是献血越多越好,要必须保证献血者的安全,以及血液的质量。第一、献全血间隔时间应在6个月以上,即献血间隔6个月以上可以再次献血。因为献血时人体会丢失部分血液,包括各种血细胞和血浆,其中白细胞、血小板恢复时间较快,血浆的成分恢复时间也比较快,一般在1周左右就可以恢复到献血前的水平。但是红细胞恢复较慢,因为红细胞平均寿命在100天左右,经过3个月左右的水平,红细胞的数量才能恢复到献血前的水平,即间隔3个月以后,再次献血比较安全的。但是为了保证献血者的健康,也为了保证血液的质量,我国规定,间隔6个月以后才能再次献血。第二、机采血小板,每隔4周采集一次,如间隔时间少于4周时,则采集前血小板计数应大于等于150×10⁹/L以上。第三、机采血小板后应间隔4周以上方可献全血,以后再献全血,应按献全血的时间间隔来进行界定。所以献血间隔多长时间才能再次献血,也要根据是献全血,还是献机采血小板,或者是全血和机采血小板交替的进行献血,必须要有临床的医生进行鉴定,而不能只根据热情来进行献血。
语音时长 02:26

2021-07-09

100935次收听

嗜酸细胞百分比0.1是什么意思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0.1,说明人体外周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较低。因为血常规检查,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正常值范围是0.5-5%。如果低于0.5,就说明是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一般人体外周血液中,本身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就比较少,检查结果如果出现偏低,只要没有其他异常情况,也没有太大临床意义。但是,如果身体出现有异常情况,比如刚刚做完大手术,或者发生了大面积烧伤,以及出现比较严重的外伤后,因为身体会出现应激性反应,也会引起外周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降低。
语音时长 01:01

2021-05-20

83769次收听

嗜酸粒细胞14算严重吗
嗜酸性粒细胞14,属于异常情况,高于正常值范围比较多,所以比较严重。正常情况下,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正常值范围是0.4-8。14已经超出正常值范围,所以属于异常。有可能是因为身体发生了过敏性疾病,或者感染某种寄生虫,引起了寄生虫感染性疾病出现的症状。需要配合医生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综合分析判断后,做进一步检查,确诊是因为过敏性疾病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还是因为身体感染某种寄生虫引起。确诊后,积极配合医生,针对具体病因,对症药物治疗,改善症状。
语音时长 01:05

2021-05-20

81846次收听

镜检白细胞偏高严重吗
白细胞的偏高本身就有着很多原因,一般白细胞偏高并不会特别的严重,主要是因为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或者是接受比较大型的手术所引起,另外也可能是因为中毒反应所导致,一旦出现这类问题,也需要尽快的选择正确的治疗。
血液净化血管通路并发症有哪些
血液净化血管通路的并发症,首先是失衡,包括一些头痛以及呕吐等等不良症状,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次,会导致一些低血糖反应的出现,需要补充一些能量;再者,还会诱发一些肾性骨病的发生;最后,还有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心脏。
白细胞偏高的原因
当我们在接受检查时,很多人都会发现白细胞出现明显的偏高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很多的原因,可能是细菌感染而导致的,也有可能是因为病毒感染而引发,除了这些原因之外,血液性疾病也有可能会引发白细胞偏高的出现,所以本身就应引起重视。
ab型血可以给什么血型输血
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不同血型的,比如说ab型的血,还有O型血等等。有的时候会遇到给别人输血的情况,那么对于ab型血的人,能给什么血型的人输血治疗,就需要我们进行了解。需要我们了解的是只能给AB型的患者输血,要匹配RH输血,要进行血清的匹配才能决定能不能输血。
血淀粉酶低怎么办
血淀粉酶低的治疗方法有处理潜在原因、营养补充、酶替代治疗、调整药物、定期进行医疗监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