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平台,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身体内湿气重怎样祛除

发布时间:2018-03-2757734次浏览

说到湿气,大家可能都不陌生,很多人都不注意饮食,这样就导致了湿气重,身体的免疫力下降,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毛病,因此,发现湿气重,就要及时祛除,体内湿气重怎样祛除呢?

1、最天然的排湿途径就是大小便,排出途径不畅会导致湿重。所以要多吃排湿食物,如薏米、红小豆、海带、紫菜等,绿豆汤也不错。

2、肥甘油腻吃太多了加之胃肠动力不足,就会阻塞经络成为能量垃圾。建议三餐从简甚至短期断食,多吃粗纤维,减少身体的运化负担。

3、由于夏季毛孔都是张开的,寒冷制造的一些寒湿会聚集在我们的身体里。建议把办公室空调的温度调节到25度以上,准备护腰和披肩,避免冷风侵袭身体。

4、运动生阳,尤其是能够让身体出汗的运动要把皮肤这扇窗户打开,借助运动产生的热量将湿气蒸腾出去。

5、运动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6、葱、姜、蒜是我们家用最普通的几种调味料,它们在为我们的菜肴增加味道的同时,还有着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

7、多做深呼吸。深呼吸有利于调整我们的肺功能,也会让我们的湿气消失。因为湿气会随着呼吸呼出,并且保持通畅。

相关推荐

湿气重可以吃什么水果?
湿气重可以适量吃一些具有祛湿利水作用的水果,如木瓜、西瓜、柚子等水果。湿邪是中医外感六种病邪之一,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的特点,所致疾病缠绵难愈。体内湿盛主要与过食生冷、油腻之品,脾胃运化失常有关。严重的湿气重应及时到正规中医院接受治疗,饮食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方法。湿气重的人饮食上要注意避免助湿之品,如具有滋阴生津作用的中药或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少吃油腻、过甜、辛辣、煎炸、生冷食物。湿气重的人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适当吃一些具有祛湿作用的水果,如木瓜、西瓜、柚子等。木瓜能健脾和胃助消化,柚子能健脾和胃宽胸,西瓜能清热解暑利小便,适量应用可以起到祛湿的功效。但水果都不宜多吃,因为水果有偏性,过食寒性水果会阻碍脾胃运化功能,过食温性水果又容易化生湿热,所以可以适量吃,但不宜多吃。
语音时长 01:26

2022-08-18

14393次收听

湿气重喝什么茶好?
湿气重的人适当喝具有祛湿作用的茶好,如冬瓜荷叶茶、红豆薏仁芡实茶、陈皮茯苓茶等。湿气重的人饮食上要注意避免助湿之品,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适当喝具有祛湿作用的茶,如冬瓜荷叶茶、红豆薏仁芡实茶、陈皮茯苓茶等。冬瓜祛湿、除水肿、利尿,而荷叶清暑化湿,冬瓜荷叶茶适合湿气重的人夏天饮用;红豆薏仁芡实茶具有祛湿、利尿、消肿之效,适合湿气重、身体水肿的人群饮用;茯苓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利水而不伤正,陈皮健脾、燥湿化痰,补而不滞,二者泡茶既祛湿又健脾,非常适合湿气重者饮用。还可以用姜熬汤饮用,可将体内的湿气逼散出来,待到全身发汗以后,湿气重的症状也会有所缓解。湿邪是中医外感六种病邪之一,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的特点,所致疾病缠绵难愈。体内湿盛主要与过食生冷、油腻之品,脾胃运化失常有关。严重的湿气重应及时到正规中医院接受治疗。
语音时长 01:37

2022-08-18

14593次收听

吃什么除湿气最快?
祛湿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病证来选择用药,这样疗效才最快。中医强调辨证治疗,如果湿气重、症状明显,建议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先做辨证,辨准湿气位置及湿气病性后,再有针对性地选择祛风胜湿、芳香化湿、利水渗湿、健脾祛湿、宣通化湿等不同的祛湿药来进行治疗,这样疗效才最快。一般情况下,饮食中可适当食用一些除湿气的食物,如茯苓、山药、薏苡仁、赤小豆等。但是,依靠食物改善湿气的作用是有限的。症状严重者需在中医医生辨证下进行治疗。此外,体内有湿气,在饮食上还要注意避免吃辛辣刺激、油腻、寒凉的食物,以免进一步影响脾胃功能,不利于水湿代谢。
语音时长 01:19

2022-08-18

16225次收听

胖是不是湿气重的原因
湿气重是可能引起肥胖的,但是肥胖并不一定都是由湿气重引起。从中医角度讲,肥胖的发生主要与脾的功能相关,与肾虚关系密切,与心肺的功能失调以及肝失疏泄也有关系。所以肥胖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病因引起,并不是单一的湿气可以解释。通常来说,肥胖的人群多伴有脾肾气虚,或兼有心肺气虚,同时可能伴有胃热、痰湿、气郁、淤血、水湿等相兼为病。所以肥胖不能靠单一的去湿气来解决,需要在补虚的同时,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因,采取清热,除湿,行气活血等治疗方法。痰湿型肥胖的患者主要症状包括形体肥胖,喜欢吃肥甘厚腻的食物,或者喜好喝酒、身体沉重、肢体困倦,可能还会伴有头晕、胸闷、腹胀、大便黏滞不爽。而痰湿型肥胖的患者,如果服用去湿气的中药,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疗效,但是疗效也是有限的。
语音时长 01:43

2021-12-30

71915次收听

湿气的症状有什么
湿气湿属于外在的邪气,中医是六淫邪气之一。中医认为,自然界侵入到体内的邪气有六种,是风、寒、暑、湿、燥、火。湿气是其中之一,湿气通于夏,夏天湿气比较重,夏天和人体的脾胃相对应。另外,湿气和脾胃相对应。也就是湿气进入体内以后,易出现脾胃功能下降的症状,食欲不振,摄食量减少,四肢无力,酸困,大便不成形,舌苔白厚。另外,湿气是为阴邪,湿气吸入体内以后,使经络不通,使肌腱、肌肉组织僵硬、麻木、疼痛、关节疼痛这一类症状。另外,湿为阴邪,湿气下注可以引起来腹泻、白带异常、增多等等症状。
语音时长 02:10

2021-09-29

70664次收听

02:27
体内湿热重的表现有哪些
主要症状包括脘腹胀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苦口粘、口渴但是喝水不多、大便黏腻不少、小便短黄、肢体困重,或出现身热不扬、汗出热势不减,或者见到面目发黄、颜色鲜黄鲜明,或者皮肤瘙痒等等。湿邪侵袭人体,主要表现包括头身困重、倦怠、嗜睡、肢体关节肌肉酸痛、皮肤湿疹、瘙痒、胸闷、腹胀、口中粘腻、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小便混浊、女性还可以见到白带的增多和粘稠等等。热邪侵袭人体主要表现包括心烦多汗、怕热、口渴、面红、目赤、头痛、咽喉肿痛、鼻塞、流浊涕,甚至鼻出血,皮肤会出现痈肿疮疡、小便短黄、大便秘结等症状。当湿和热同时侵犯,人体就会表现出湿热双重特性,当出现此类湿热症状,切不可自行诊断和处理,以免延误病情,甚至导致病情加重。患者去及时就医,在中医指导下合理使用中药调理和治疗。
02:08
去湿气真的可以减肥吗
去湿气不能减肥。湿气是人体内的糖类、不能代谢的乳酸和脂肪等等。脂肪不是被动的去除,它的生长、储存在体内以及它被消耗掉是有另外一套机制,不是想去就能去掉的。脂肪的消除取决于人体是否有足够的代谢率以及摄入量的多少。去湿气的过程,表面上是减除了脂肪,但是会吃的更多,一样会把能量储存体内。减肥只有两条方法:第一,加强运动;第二,减少摄入量,让人体入不敷出,也就是说消耗量大于摄入量也才能减肥。
02:54
湿气重吃中药要吃多久
首先说湿气重,吃中药一定要吃的时间比较久。肯定不是一个星期两个星期就够了,一定是数月吃中药,持续的时间是按月来计算的。湿气重的原因有很多,如居住的环境比较潮湿、阴凉,平常吃饭不注意、饮食不规律,或者长期的吃寒凉的食品等。另外是七情,情绪不好,情绪调节障碍,经常生气、发脾气,也会导致肝脾不和,体内会产生湿气。同时吃中药的过程中,要注意调节饮食,多吃清淡的食物。另外吃饭八分饱,不要过饱。同时吃一些益气、健脾、利水、排湿的药物,吃几个月甚至是一年,才能逐渐将体内的湿气排除干净。
02:04
汗蒸的好处
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关节炎、减肥排毒。汗蒸是加温使人流汗,是一种高热的物理治疗方法。汗蒸的主要功能是透过高温使人体毛孔打开,促进血液循环和汗液排出,能够减轻关节炎,包括一些寒性疾病导致的胃肠病或寒性邪气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汗蒸通过高温使血液流通加快,可以起到部分的美容作用。通过高温排汗使皮肤更加光滑,而且排汗有助于减肥排毒,促进皮肤整体的新陈代谢。中医在讲汗蒸的治疗方法时有汗、吐、下三法,这三法都属于泻法,通过排汗将体内的邪气,尤其寒邪、湿邪,通过汗液将其带出体外,所以这个汗蒸可以起到同中医汗法相同的治疗作用。
后背长痘痘是湿气重吗
生活中有一些人后背经常长痘痘,怎么治都治不好,为此非常苦恼,其实,后背长痘痘可能就是湿气重引起的,发现湿气重以后就要及时进行调理,这样才能更好的治疗疾病。适当出汗可以祛寒。不管是运动后出汗,吃了温热食物而出汗,还是泡脚后微微发汗,都可以达到祛寒的效果。
湿气重长痘痘怎么办
我们自己或者身边的朋友同事,可能大家平时饮食清淡、作息正常、心情也正常,但是为什么还是动不动就上火长痘?这很可能是因为湿气重导致的长痘痘,那么,湿气重长痘痘怎么办呢?这就要做好饮食调理了。
满脸油光是湿气重吗
每个人都想有一张漂亮的脸带,不希望脸上出现别的东西,但是,有些人脸上总是出油,显得整个人都特别邋遢,有些人认为满脸油光是湿气重,到底是不是呢?答案是肯定的。头发爱出油、面部油亮,以上症状出现时就是湿气重,提醒你要注意身体了。
汗蒸不出汗是湿气重吗
汗蒸本来就是通过出汗将体内毒素随汗液排出体外,提高新陈代谢,从而增加身体的免疫能力,也同时达到美容瘦身的目的。但是,有些人汗蒸时却不出汗,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些人认为是湿气重的原因,当然,是有这种可能的。
湿气重看中医什么科
体内湿气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这也就是导致人们出现湿气重的原因,有些人不知道湿气重看什么科,这是中医的疾病,所以要看中医科。
03:04
湿气重怎么调理
湿气重的调理应该做到:一、饮食以清淡、辛温食物为主,少量饮酒,不可过于贪食;二、放松心情、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三、久居潮湿地带的人要多晒太阳,穿干爽、吸汗的衣服。要采取宜干不宜湿,宜静不宜动,宜暖不宜寒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