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是秋冬之交的消化道常见病

急性肠胃炎是秋冬季节高发的消化道疾病,主要由感染性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饮食不当等引起,及时识别和治疗对身体恢复至关重要。患者常表现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甚至发热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因脱水危及生命。
秋冬季节因气温骤降,病毒(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更易存活并传播。不洁饮水或误食受污染的食物也易引发细菌感染。某些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病程和症状可能更严重。感染后,肠胃黏膜炎症反应增强,导致肠蠕动异常和电解质流失。暴饮暴食及进食过于生冷刺激的食物,也会增加急性肠胃炎的发作风险。患者如果出现高烧、频繁腹泻以及严重脱水(如口干、尿量减少、嗜睡),需立刻前往医院。
治疗方面,可采取药物、适当饮食调控及补液疗法。药物上可根据医嘱服用蒙脱石散以保护肠黏膜,应用ORS(口服补液盐)液纠正脱水,严重者可静脉输液;抗感染药如诺氟沙星针对细菌感染使用,但需遵从医嘱。饮食上,可限制脂肪和高纤维食物,建议食用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煮烂的面条以及苹果泥等。养护期间仍需避免寒冷刺激,更换应季衣物,预防受凉导致胃肠循环调节紊乱。勤洗手、分餐制以及饮用开水是饮食卫生方面的基础性预防措施。
若病情未改善或症状加重,应立即就医进一步检查并接受专业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引发慢性胃肠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