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平台,官网

名医视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儿童常用的退烧药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1-09-0166983次播放

视频内容:

孩子发烧,一般37.3-38度,是轻度发热;38-39度,是中度发热;39-41度是高热,超过41度算是超高热。
如果发热没有超过38.5度,不需要药物降温。如果超过38.5摄氏度,需要给病人做退烧处理。
退烧处理分物理降温和药物退烧两种。物理降温可降低环境的温度,减少孩子的衣物,可以用温水或湿毛巾、酒精擦孩子的体表,起到物理降温的作用。如果物理降温的效果不佳,或温度进一步的上升,可采用药物降温的方式。如美林、泰诺林等药物,降温效果比较好,副作用相对较低,是常用的退烧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用微信“扫一扫”图中二维码,

即可把视频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相关推荐

孩子发烧要不要吃退烧药
大部分孩子发烧体温超过38.5度的时候才需要吃退烧药。孩子发烧,首先测量体温,不能仅仅用手触摸就随便给孩子吃退烧药,如果体温在37.5~38度之间,属于低热的阶段,完全不用吃退烧药,给孩子物理降温,可以用温水洗个澡、泡泡脚,或者用温水毛巾敷一下额头、两侧颈部,或者两侧腋下、腹股沟这样大动脉的部位,起到散热降温的作用。如果38~39,叫中度发烧,也不需要吃退烧药,除开物理降温之外,可以给孩子多饮水。体温超过39度以上才需要吃退烧药。临床退烧药现在常见的美林,也就是布洛芬的成分;还有泰洛林,对乙酰氨基酚的成分;还有小儿退热栓,一般里面都是对乙酰氨基酚,也是一个退热的药物。所以不要说孩子一发烧就去吃退烧药,要得看体温,大多数孩子在38.5度以上才需要吃退烧药,所有的退热药对孩子的心、肝、肾、肾的血液系统都有一定的影响,吃的次数过多,都会对孩子造成一定不良的后果,所以不要随便去吃退烧药。
语音时长 01:31

2021-12-30

76549次收听

02:43
小孩只发烧没其他症状怎么办
发烧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很多原因都能引起发烧。小孩只发烧没有其他症状,首先考虑上呼吸道感染。发烧是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症状,如果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都偏高,C-反应蛋白检查偏高,是细菌感染引起。如果白细胞偏低,是病毒感染引起。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在医生指导下,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如果是风寒犯肺引起,小孩可以用通宣理肺丸等。如果是风热感冒引起,小孩可以用小儿感冒清热颗粒。
02:13
宝宝高烧后嘴巴里起泡怎么办
宝宝高烧后嘴里起泡,多见于单纯性疱疹引起。宝宝嘴里起泡,首先会出现发烧,一般是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发烧,除全身症状外,还可以见到嘴巴里起泡。此时宝宝会感到疼痛,有些宝宝会表现为不想进食或者流口水,进食比较困难,这种情况要让宝宝吃一些比较软的食物,同时要多喝水,多休息,症状会逐渐减轻。一般全身的症状消除以后1~2周,口腔内的表现才会慢慢减退。对于发烧的宝宝,首先要进行全身的支持治疗,必要时可以给予抗病毒治疗。也可以根据宝宝的症状结合舌脉,进行辨证治疗。
3岁宝宝扁桃体发炎伴发烧应怎么处理
3岁宝宝扁桃体发炎、发烧,需要及时地去医院做相关检查,根据病情选择相应治疗方法。一般常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一、宝宝出现扁桃体发炎、发烧时,就需要做血常规检查,来判断宝宝是因为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导致的。当孩子发烧在38度5以上的时候,就需要先给患儿服用退烧药物,来帮助孩子降温,再给孩子口服头孢、阿奇霉素等抗菌消炎的药物来治疗。同时联合一些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来帮助孩子快速恢复,比如常用的蒲地兰口服液或者是蓝芩口服液等等。二、如果孩子是急性扁桃体炎,并且血常规中的血象特别高,可能需要考虑应用静脉输液方式来治疗,输液治疗也是选用一些抗感染类的、抗生素的药物。对于体温超过38度5的时候,也是需要同时口服退烧药物的,比如说布洛芬混悬液。其实两者的治疗方法差不多,但是静脉输液的治疗方式会比口服药物的效果要快很多,所以对于急性的扁桃体炎伴有血象特别高的宝宝,是建议用输液的方式来治疗的。在宝宝治疗期间的饮食,应当是以清淡为主。等孩子康复以后,可以给孩子加强饮食以及营养,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宝宝的抵抗力。宝宝的抵抗力提高以后,就能够抵御外界的病原、微生物侵犯到呼吸道,从而能够抵御一些感染性疾病的侵袭,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发生。
语音时长 02:27

2021-11-05

84860次收听

03:09
小孩发烧用冷水还是热水敷额头
小孩发烧可以用冷水敷额头来进行局部的缓解,但是不能用太冷的水。冷敷的方法,用毛巾浸水以后敷在前额,毛巾变热以后用冷水再次浸透,重新敷用,如此往复来降低额头表面的温度,缓解发烧的不适感。冷毛巾贴敷额头,只是起到短暂的舒缓作用,小孩发烧还需要进行身体物理降温以及口服退热药物。如果三个月之内的宝宝发烧,要及时送到医院就诊。三个月以上的宝宝如果是中低热,没有其它不适感,可以先居家观察,进行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全身,多给小孩饮用温热水,帮助排尿和发汗,有助于散热。
02:43
宝宝发烧手脚凉身体烫是怎么回事
为了维护人体的正常的生理的功能,或者是维持身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人体会把温度、体温进行重新分配,对一些影响身体的、生命的一些重要的脏器,要保证热量供应。另外,像四肢、手、脚这种对生命活动来讲,不是特别重要的器官组织,得到的热量就会偏少。因此,就会出现宝宝发烧的时候身体热,但是手脚冰凉的这种现象。宝宝发烧的时候,身体可以在下丘脑位置,将身体的温度设定到一个温度。目的是通过升高身体温度,杀灭侵入到人体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这时候就会身体处于一种偏凉的,体温偏低的状态。
宝宝发烧吃药就吐怎么办
如果孩子只是普通的病毒感冒发烧,发烧的时候可以应用肛门用的退热药物,首选的是对乙酰氨基酚栓或者是布洛芬栓,对乙酰氨基酚用于两个月以上的宝宝,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宝宝,如果是医生的意见必须需要口服药物的时候,可以观察一段时间再给宝宝补喂一次,或者是换成宝宝喜欢的口味的药物。如果孩子精神状态比较差,喂药困难,需要就医,给予静脉输液治疗。宝宝发烧吃药就吐,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宝宝在生病发烧期间,本来胃肠功能消化就减弱,如果药物对胃肠道有一定的刺激性,或者孩子不喜欢药物的口味,吃了以后往往就容易呕吐。
语音时长 01:03

2021-06-09

70833次收听

03:01
3岁小孩发烧38度怎么办
物理降温可以选择降温贴、洗热水澡、泡脚,或者家里人会刮痧的话,做推拿、刮痧大椎,这样也可以起到很好的退热作用,选择一些中成药的小儿退热的药物。持续超过了38.5℃药物的降温比如口服布洛芬或者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还预防高热惊厥,有高热惊厥史,那么这时候38度照样可以口服布洛芬或者泰诺林。
八个月宝宝打预防针后发烧怎么办
发烧不超过三十八点五度,精神状态好,暂时不用处理,多给孩子喝点水;反之,体温超过三十八点五度,应去医院检查。八个月宝宝发烧可以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但是在打完预防针后发烧,首先要考虑的是所打的预防针引起的。预防针因本身是抗原或免疫制剂,对人体有刺激,宝宝打完预防针后,可能会出现局部或全身反应,其中发热最常见。打完预防针后,应先在原地等候5-10分钟,宝宝无不良反应后再回家。一般孩子打完预防针,如果发热,会在打完针当天或者1天后发热,一般发热不是很高。如果宝宝打完预防针后发热并伴随其他症状,如果咳嗽、咳痰、胃肠道反应等,则考虑宝宝得了感冒或者是胃肠疾病,应该给以相应的对症治疗。
语音时长 01:28

2020-01-09

50124次收听

宝宝发烧出汗怎么办
宝宝发烧出汗了,说明身体正在排热,体温开始慢慢下降。孩子发烧首先测量体温,发热一般分为低热、中度发热、高热、超高热。如果体温降至正常,这种时候可以给宝宝多喝水,以缓解因出汗导致出现缺水的情况,因为在出汗的时候,它容易引起虚脱,补充水分,防止虚脱,同时也有利于出汗带走热量,如果出汗比较多的话,需要用干毛巾擦拭汗渍。如果衣服湿掉了,并给孩子更换干爽的衣物,特别是贴身的衣服一定要及时换掉。防止宝宝再次着凉,加重感冒的症状,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同时,让宝宝多注意休息。房间也要多通风。饮食主要是以清淡,容易消化的饮食为主。查明引起宝宝发热的原因,针对性的治疗,防止发热反复。出汗期间不要让孩子到户外活动,不要吹风,以免孩子反复着凉。
语音时长 01:40

2020-01-09

53473次收听

宝宝39度发烧睡着了有事吗
孩子出现了高烧39°C,这个时候就算是睡着了,也是需要服药的,通常是难以自愈的,需要吃一些诸如布洛芬混悬滴剂等等药物来进行降温,一般都是可以起到快速退烧的作用的。这个时候,也可以选择一些中成药,包括蒲地蓝消炎口服药等等。
小孩退烧最快的方法
想要快速给小孩退烧,那么就可以冰敷患儿的额头和四肢。额头和四肢一般是身体最热的地方,冰敷这两处最容易散热。用酒精擦拭皮肤也可快速挥发热量。还可以给孩子洗温水澡,并适当使用一些儿童退烧药。
小孩经常低烧怎么办
小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孩子生病家长是最心急的,小孩子低烧是常见的事情,对于发低烧的小孩子,可以通过冰敷和退热贴来降温。还要多喝水多补充营养,最根本的还是要找到小孩子低烧的原因,对症治疗。
宝宝反复发烧怎么办
宝宝反复发烧是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并且让很多宝妈们束手无策。家长们要抓紧带孩子去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只有查明了具体的原因,比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幼儿风湿病等等,才能够对症治疗,根除病因。另外,家长还可以咨询医生以后给孩子进行免疫力的调节,吃一些泛福舒等药物,提高孩子的抵抗力。家长还要注意慎重选择药物,不要随意用药。
氨酚烷胺和氨酚黄那敏的区别是什么
氨酚烷胺通常指复方氨酚烷胺,氨酚黄那敏通常指小儿氨酚黄那敏片。两者的区别是成分不同、适用人群不同、不良反应不同、主要用途不同、作用机制不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