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平台,官网

名医视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哪个严重

发布时间:2021-05-3191153次播放

视频内容:

不能一概而论,两种感染都有可能会很轻,也有可能会很重,这要看具体是哪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
具体的同一种疾病,轻重也会有所不同,有些病原体感染之后,在免疫力正常的人身上,可以仅仅表现为隐匿性的感染;而在免疫力低下的人身上,全身的炎症反应会非常的明显,甚至能够危及生命。所以具体的疾病要具体分析,结合全身的状况以及感染的部位来判断,不好一概而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用微信“扫一扫”图中二维码,

即可把视频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相关推荐

解脲支原体如何治疗
解脲支原体感染在治疗方案选择上,一般是以抗生素进行抗炎治疗为主。目前在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抗生素药物,有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以及喹诺酮类,其中以四环素类药物为首选。这几类药物常见的药物,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个,四环素类包括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大环内酯类常用的是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喹诺酮类常见的有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在医学研究上发现,解脲支原体对四环素类的药物,耐药菌株在增加,也就是四环素类药物治疗效果不太好。但是没有发现,解脲支原体对于三类药物同时耐药的菌株,在目前还没发现。所以如果单一的用四环素类药物,疗效不佳的时候,可以采取两种或者三种药物联合治疗,有可能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另外,对于解脲支原体感染的治疗,疗程上面一般是比较长的,一般用药物几天就停药,就容易引起治疗不彻底,反复出现感染的情况。建议的疗程是两周,如果两周感染还没有恢复,可以继续再治疗两周,尽量地彻底把解脲支原体感染继续把它给治愈。另外在平时生活当中也要注意避免不洁的性生活,要注意个人的清洁卫生。
语音时长 02:15

2021-11-05

74292次收听

静脉留置针的注意事项有什么
静脉留置针,对于长期输液患者而言,可以避免反复穿刺造成的损伤和痛苦。使用静脉留置针,有以下注意事项:第一,穿刺部位尽量配合医生做到无菌,应该在注射前洗手、洗脸,注意穿刺部位,保证皮肤的干燥和洁净,请勿弄湿局部。如果造成局部弄湿,需要做再次的消毒处理。第二,不可自行去抓挠输液贴或者自行去拔针,特别是自行拔针,容易造成出血或造成局部的感染。第三,不可以随意调节静脉输液的滴速。对于静脉输液来讲,护士或者医生会调整一定的速度,这个速度是根据身体情况、疾病情况和药物的情况,来调整的滴速,切不可自行调整输液滴速。过量的输液滴速,有可能会造成血管的损伤,特别是输注一些有刺激性药物,或者化疗药物的时候。第四,注意穿刺部位的保护,避免肢体的活动剧烈或者用力过度,引起穿刺部位的感染。第五,穿刺部位如果有红、肿、热、痛的情况,需要及时告知医生和护士,可能会根据相应的情况做一些处理,比如做硫酸镁湿敷或者是其他消肿的措施。第六,穿刺部位中或穿刺过后,如果有不适,比如有神经刺激性疼痛的临时症状,需要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医护人员根据症状和体征,来判断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不适,然后根据相应的情况去做处理。总之,留置针是很方便操作,但是对于不输液的情况下,特别是在门诊或者在病房,需要自己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
语音时长 02:10

2021-11-05

79714次收听

03:01
血清肌酸激酶偏高的原因
血清肌酸激酶是一个肌肉受损的酶,主要反映肌肉的损伤,包括骨骼肌肉,还有心脏肌肉的损伤。单用肌酸激酶看心肌损伤不够准确,一般会联合它的同工酶,以及肌钙蛋白进行诊断。心肌受损包括心肌炎、心肌梗死、心绞痛。在心肌损伤严重的时候,会出现心肌酶及同工酶的变化。如果心肌酶学发生变化,除了肌酸激酶以外,肌钙蛋白也发生变化,病人也有相应的症状,同时心电图也有动态的变化,那就考虑存在急性心肌梗死。除了心肌梗死以外,心肌炎也是主要看肌酸激酶以及它的同工酶的变化。
03:27
四肢酸痛、乏力、感觉很累怎么回事
如果是四肢出现酸痛无力,并且感觉非常劳累的情况,应当除外是否是一些感染。急性疾病造成的,例如呼吸道、胃肠道的感染,可能造成四肢酸痛乏力,感觉很累。如果是长期慢性的过程,要考虑以下因素:如果是一个长期不规律的作息习惯存在,或平时具有巨大的精神生活压力,而造成的这些症状。同时还有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下降、早醒等,就要考虑是否是由于焦虑、抑郁造成躯体的症状。还应当除外是否是有一些躯体的疾病,例如贫血、血糖、血脂、血压的异常,都有可能造成长期的疲乏无力,全身酸软。
白细胞镜检1+是什么意思
白细胞镜检1+一般是指尿常规中有白细胞的存在,查提示存在有泌尿系统的感染,但是不能明确具体哪个部位感染。只能作为参考的指标,如果患者没有任何不适的症状,建议重新复查尿常规,可能是由于检验误差导致的,如果患者出现镜检白细胞1+并且伴有尿频尿急,尿痛时,考虑有泌尿道感染的可能性大。如果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并且还有腰痛、寒战、高热,则考虑为急性肾盂肾炎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是伴有尿痛、尿道异常分泌物,则考虑为尿道炎的可能性比较大,总之出现以上症状,需要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语音时长 01:17

2021-05-28

13271次收听

白细胞数目偏高说明什么
白细胞数目偏高,通常是指在血常规的检测中出现了白细胞偏高的现象。造成白细胞偏高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以及严重创伤、烧伤等因素而引起的。在出现明显升高的时候,还需要排除是否是由于白血病造成。建议患者应该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前往当地正规医院血液科就诊,配合医生查找白细胞数目增高的原因之后,再决定下一步的治疗,还需要遵医嘱。平时需要放松心态,可以适当锻炼身体,增强自身的体质,保持有良好的睡眠习惯,不能熬夜。
语音时长 01:08

2021-05-28

13173次收听

病原体感染多长时间做一次检测
病原体检测临床建议如果在有感染的时候,或发现感染应该立即做病原微生物的检查。另外在治疗前建议要充分的把病原微生物检查出来。如果真是临床上经验用药后,也建议在停药三到五天后来对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感染的类型做一下检查。举例来说,比如像对于女性来说,宫颈癌的最主要的感染的杀手是HPV病毒。这个病毒的感染建议是临床上对于已经婚育后的女性每年都应该进行常规的体检;如果HPV感染阳性的妇女还应该做TCT,应该同时来进行TCT的检查;如果她细胞学有变化,这样她检查的周期更该缩短,应该半年或者三个月就应该进行一次复查;如果HPV是阴性的妇女,同时她的TCT也是阴性,这样她是还按常规的一年来进行体检。所以说不同的这种检查项目,不同的病原的微生物的检查时间点不同。
语音时长 01:19

2020-03-18

55706次收听

房间消毒的方法
为房间消毒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84消毒液喷洒、紫外线灯照射、开窗通风等。在用84消毒液消毒时,要稀释消毒液,并分房间依次消毒,消毒后还需用清水擦拭;用紫外线灯消毒时,人要离开消毒的房间,紫外线灯每次开启时间在30分钟左右。
84消毒液怎么消毒房间
84消毒液消毒房间的方法有多种,如果需要消毒地面,可以使用擦拖法,首先需要将84消毒液和清水按照1:100的比例混合,然后用来擦拭地面。如果是要消毒房间内的家具或物品,可以使用喷洒法,需要将84消毒液和清水按照1:24的比例混合,倒入喷洒壶中,喷洒房间的各个角落。
甲酚皂消毒液使用方法
甲酚皂消毒液在使用之前需要先给予稀释处理,一般建议将其浓度控制在2%-5%之间,若用于皮肤消毒,则要降低在1%左右。在稀释之后可以采用喷洒的方式用药,也可以直接将物体放入浸泡半个小时。为了增强消毒抑菌效果,还可以将其适当加热后再使用。
02:08
病原体感染检测准确吗
病原体感染检测较为准确。临床上病原体感染检测的种类有很多,不同的方法都有缺点和优点。因此病原体感染检测最佳方式是多种方法一同进行筛查检测,以此减小误差,确保检查结果准确性。例如临床上结核病筛查方式包括T斑点试验、皮敏试验、分子检测技术等。不同的方法学对于诊断的结果稍有差异,通过几个检测一同进行,可以更准确的得出结果,指导临床。另外在临床上也需要多开发新的分子检测的试剂,以便进行筛查。
02:23
病原体感染检测主要检测什么
病原体感染检测主要是利用检验学的技术对造成感染的病原微生物进行系统检测,目前病原体感染检测方法分为传统检验和新型的分子检测技术。传统的检验方法主要是进行细菌培养,这种方法有一个较大的缺点,就是对未知病原体不能准确选择培养基,导致结果可能出现问题。而现在用新型的分子检测的技术可以对病原体的核酸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更加准确,且效率更高。新型检测方法中最常用的是高通量基因测序,该方法具有灵敏、敏感度高、特异性好,对未知因素检查效果好等优点,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02:27
病原体感染检测注意事项
病原体感染检测要注意取药后及时送检,注意避免样本污染。其次,不建议在用药时采集样本。病原体感染检测的注意事项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病原体感染检测需要注意取样后及时送检,避免时间过长破坏病原微生物,具体时间一般建议在两小时之内送检,特殊情况下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必须进行检查。二、病原体感染检测在取样及运输过程中都要注意避免污染,以免干扰检查结果,对于检测采样的容器也要格外注意避免污染。三、病原体感染检测需要注意样本采集的时间,一旦发现感染要及时采集样本,一般不建议在用药时采集样本,如果已经用药,则应该在用药结束后三到五天采样。
甲硝唑片的作用
甲硝唑片在生活中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它的作用还是很广的,比如在治疗厌氧菌感染,胃部的感染、牙周的感染以及滴虫性阴道炎等,都会用到甲硝唑片,有显着的效果,不过大家在服用时务必按照医嘱服用。
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是什么
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是指在血液检查中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比例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是感染、炎性疾病、免疫系统问题、应激或情绪性反应、恶性肿瘤等原因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