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平台,官网

名医视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肠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发布时间:2018-10-1069292次播放

视频内容:

引起肠息肉的因素有很多,一般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
第一,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高,息肉发生率会逐渐增高;
第二,感染因素,由于反复的肠道感染,反复刺激肠道黏膜会引起息肉的生长;
第三,遗传因素,受遗传因素影响的主要包括遗传性息肉病和幼年性息肉病;
第四,生活习惯,通常多吃含有纤维素丰富的食物,息肉的增长率比较少,相反息肉生长率较高。其次,吸烟,吸烟是引起腺瘤的一个常见因素,所以,应该尽量少抽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用微信“扫一扫”图中二维码,

即可把视频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相关推荐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术前准备是什么
大肠息肉目前主要采用内镜治疗,体积较小的息肉可直接在内镜下切除,如息肉较大或疑有癌变倾向,或怀疑在切除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可先钳取部分肌肉组织进行病理检查,随后再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内镜治疗或手术治疗。术前准备事项与肠镜检查基本相同,术后因需要禁食并预防出血等并发症,可能会需要短期住院。为确保安全,患者应在术前将既往病史、现病史、过敏史、用药史等相关情况如实告知医务人员;如目前正在应用相关药物,应及时告知医务人员,并遵医嘱服药;术前应遵医嘱禁食并适当服用肠道清洁剂,促进肠内容物排出体外;术前需要摘除假牙、首饰等物品并妥善保管;为应对术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并便于术后护理,手术当天需有家属陪同。
语音时长 01:18

2022-10-11

73009次收听

01:53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原理
大肠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据现有资料显示,约有95%的大肠癌是由息肉演变而来,因此尽早切除大肠息肉,可有效降低大肠癌的发病风险。大肠息肉目前主要采用内镜治疗,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是指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蛋白和血管发生凝固,达到息肉切除效果的治疗技术。可作为消化系统疾病的择期手术,是消化道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法,不产生神经效应,对心肌和其他神经肌肉无影响,保证人体安全。体积较小的息肉可直接在内镜下切除,如息肉较大或怀疑有癌变倾向,或怀疑在切除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可先钳取部分息肉组织进行病理检查,随后再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内镜治疗或手术治疗。
01:58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术前准备
大肠息肉目前主要采用内镜治疗,体积较小的息肉可直接在内镜下切除,如息肉较大或疑有癌变倾向,或怀疑在切除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可先钳取部分肌肉组织进行病理检查,随后再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内镜治疗或手术治疗。术前准备事项与肠镜检查基本相同,术后因需要禁食并预防出血等并发症,可能会需要短期住院。为确保安全,患者应在术前将既往病史、现病史、过敏史、用药史等相关情况如实告知医务人员;如目前正在应用相关药物,应及时告知医务人员,并遵医嘱服药;术前应遵医嘱禁食并适当服用肠道清洁剂,促进肠内容物排出体外;术前需要摘除假牙、首饰等物品并妥善保管;为应对术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并便于术后护理,手术当天需有家属陪同。
03:03
肠息肉手术后几天大便
肠息肉手术,术后几天排便与诸多因素有关,主要和四方面有关系:第一,患者做手术的类型,息肉手术是内镜下切除,还是外科腹腔镜下切除。第二,取决于术后进食东西的早晚。第三,取决于患者进食了何种类型的食物。最后,可能和术后肠功能恢复有关系,肠功能恢复的越快,术后可能排便就会越快。如果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慢,术后排便时间就会延长。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可能有些做完手术切除以后,术后第二天就排便。这个排便是那种血性的,这些还不是正常的排便,可能和手术中肠道内的出血有关系。何时能排出黄色的成形的便或者是稀便才算是正常的排便。
肠镜切除息肉要不要消炎
肠镜现在做的非常普及了,检查的目的就是除外一下长没长息肉,长没长肿瘤,是不是有肠炎,如果说确实发现有息肉了,当时就可以切除。这是可以是消毒的,但是因为在肠壁的这种息肉,一般来说要了解做肠镜之前是要喝清肠药的。就是喝进去是水,拉出来还是水,也就是说做肠镜要做肠道准备的,所以一做肠镜全是粪便,就没法做,也看不见任何的息肉,所以做肠镜之前,已经把肠道基本上都清洗干净了。要发现有息肉,是可以消一下毒的,如果说肠镜发现了有息肉,当时给他取完了以后,它实际是一种电切,切完了以后一定要送病理检查。这种电切,它本身就是一种高温的,所以不用害怕,说切了息肉了感染了,目前为止没有发现。
语音时长 01:19

2021-07-09

75035次收听

01:56
肠镜切除息肉需住院几天
一般的情况下,肠镜切除息肉肯定是在0.5公分以上,1公分以下。一般住院几天,我们认为可能目前的情况下住个三、五天。因为做完息肉不能吃饭,控便3天到5天,不吃饭的情况下,肠蠕动没那么剧烈,防止肠穿孔。这样住院可能就要打一些营养液,因为人不吃饭了那怎么办,还得要能量,还得要身体的代谢,那么就要打营养液。所以一般的情况下,如果住院切肠息肉不超过一周。
肠息肉会不会遗传
肠息肉是一种有遗传易感性疾病,该病有可能会遗传。若父母或直系家庭成员患有息肉病,本人患病率会明显增加。
肠息肉如何治疗
在临床上最多见的肠息肉,也就是大肠息肉,通常包括结肠和直肠息肉,根据息肉的成分又分为炎症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最多见的是因为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或者其他各种因素导致。直肠或结肠炎症所引起的炎症系统,一般来说主要控制肠道炎症,对于小修可以采用内镜下电灼,就可以得到治愈。而如果是自身免疫性肠病所引起的大肠息肉,一般来说,需要针对原发疾病,比如溃疡性结肠炎,采用美沙拉嗪口服治疗,症状严重时,甚至需要行。全结肠切除治疗。对于肿瘤性息肉,包括绒毛状管状腺瘤,有恶变的可能。对于较小的绒毛状管状腺瘤可以行内镜下切除较大的绒毛状管状腺瘤通常需要行局部肠管切除,如果癌变时通常需要行肠癌根治手术才能获得治愈。而对于家族性,遗传性血友病,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因为长期自己在成年以后,恶变的可能性比较大,甚至需要行权教材基础才能获得治愈的可能。
语音时长 01:41

2020-03-31

56841次收听

02:08
肠息肉一定要切除吗
肠息肉是否一定要切除,要根据它的病理类型决定。如果是炎性的或者增生性的,不一定要切除,因为它不一定会癌变。但如果是腺瘤性的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是大概40~60%。管状腺瘤十年癌变率是20%左右,而绒毛管状居于两者之间,所以,如果是腺瘤性息肉,一定要切除。对于炎性的或者增生性息肉可以内镜下随访,一年查一次。但是要注意,即使肠息肉切除以后,依然要定期随访,每年或者1到2年复查一次肠镜,防止复发。
肠息肉便血吗
肠息肉会引起便血,便血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便血可以呈鲜红色或暗红色,或粘附于粪便表面,出血量不多。肠息肉可能还有其他症状,比如肠道刺激,如腹泻或者便秘等。息肉位置比较低,或者息肉蒂比较长,还会出现脱出肛门的情况。极个别息肉会出现全身症状,比如消瘦、贫血,是反复腹泻以及营养不良导致的。肠息肉根据不同组织学类型,大致分为腺瘤、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及炎性息肉。早期的肠道息肉没有任何症状,到了中期或者晚期,会有合并症发生。
语音时长 01:34

2019-10-11

60296次收听

十二指肠息肉很严重吗
十二指肠息肉是由于长期的炎症刺激,在十二指肠部位产生突出腔内的炎性新生物。十二指肠息肉属于良性肿瘤。但是临床的资料显示,消化道的息肉有恶变的倾向。所以我们在发现以后,也不能大意,十二指肠息肉大多是在胃镜检查时发现的。如果发现十二指肠息肉,我们可以在胃镜下进行电凝切除术进行治疗。治疗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采用活检钳钳除、微波点灼、高频电凝电切的方法进行处置,切除后的息肉可以送病理。另外我们建议息肉患者要进行定期的复查胃镜,避免胃镜息肉的再次发生以及进一步的变化。
语音时长 01:35

2019-10-11

51599次收听

肠息肉症状是什么
肠息肉一般都会有一定的症状表现,了解了症状能够早发现早治疗。如果早期体积小,一般没有症状;如果出现了大便习惯改变、便血、急性腹痛、大便性状异常、接触脱垂等情况,都要考虑是否为肠息肉,最好去医院做个肠镜检查。
增生性肠息肉是怎么回事
增生性肠息肉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多发于大肠,体积较小。肠息肉与慢性肠道炎症刺激和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相关联。症状在早期不是很明显,发展以后会出现腹泻、便血等症状。一旦发现大肠粘膜上有息肉的朋友,应立即手术就医选择治疗方案。
肠息肉多大需要做手术
肠息肉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一看息肉的形态,二看息肉的数量,三看是看息肉的组织属性,四看息肉的生长速度,五看是看家族遗传史。肠息肉是肠黏膜局限性隆起的病变,一般来说,肠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它的大小不一,小的可以如芝麻,大的也可以如核桃。数量可从1个至数百上千个不等。从形状上来说,有带蒂息肉、亚蒂息肉、扁平息肉之分。
刚做完肠息肉能吃什么
肠息肉切除术属于小的手术,术后一定要注意休息注意日常的饮食,不需要吃太多的滋补品。至于日常饮食方面应该以清淡为主,比如鱼,肉类食物,辛辣刺激油腻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一定要少吃。补充丰富的营养,多吃水果蔬菜最好吃流体食物,尽量吃少纤维且易于消化的流体食物,这些食物不易产生粪便,坚持两周,鲜辣不要吃,一吃就明显有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