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平台, > 肿瘤科 > 肿瘤综合科 > 结肠癌

结肠癌造瘘的名词解释

| 1人回答 | 59次阅读

问题描述:
结肠癌造瘘的名词解释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何洁
何洁 中日友好医院 副主任医师
结肠癌造瘘是一种针对结肠癌患者的手术治疗方式,通过将结肠的一部分连接到腹壁外,以建立一个新的排泄通道。常见于肿瘤阻塞肠道或无法切除时,帮助患者恢复排泄功能。治疗方法包括术后护理、饮食调整和心理支持。
1、结肠癌造瘘的原因
结肠癌造瘘通常是因肿瘤阻塞肠道或侵犯周围组织,导致无法正常排便或切除肿瘤。遗传因素如家族性息肉病、环境因素如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生理因素如年龄增长、外伤如肠道损伤以及病理因素如炎症性肠病都可能导致结肠癌的发生。
2、结肠癌造瘘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是主要方式,具体包括三类:一是临时性造瘘,用于术前准备或术后恢复;二是永久性造瘘,适用于无法切除肿瘤的患者;三是双腔造瘘,用于复杂的肠道问题。术后护理包括定期更换造口袋、保持造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饮食调整需避免高纤维和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洋葱等,选择低纤维易消化的食物如白米、香蕉。心理支持则通过心理咨询和病友交流帮助患者适应身体变化。
3、术后生活管理与康复
术后康复期间,患者需注意适当运动,如散步和轻柔的瑜伽,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和体检是监测肿瘤复发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正确使用造瘘用品和掌握护理技巧,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与医生和营养师保持沟通,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饮食计划,对恢复健康至关重要。
结肠癌造瘘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功能。通过科学的手术方案、细致的术后护理和合理的饮食与运动,患者可以有效管理病情,提高生活质量。重要的是,患者和家属需积极参与治疗与康复过程,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心态,以更好地应对疾病挑战。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乙状结肠癌术后肝肺转移怎么办

乙状结肠癌术后肝肺转移需要及时就医,采取综合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术后转移可能与肿瘤分期、手术效果及个体差异有关,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1、手术治疗。对于肝肺转移病灶,手术切除是首选方法。肝转移灶切除、肺转移灶切除、腹腔镜微创手术是常见方式。手术可有效清除病灶,延长生存期,但需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及转移灶数量。 2、化疗。化疗是控制转移的重要手段。常用药物包括奥沙利铂、卡培他滨、伊立替康等。化疗可缩小肿瘤体积,控制病情进展,但可能伴随恶心、脱发等副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靶向治疗。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等,针对特定分子靶点,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靶向治疗副作用相对较小,疗效显著,但需进行基因检测以确定适用性。 4、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珠单抗等,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对部分患者效果显著,但需监测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5、放疗。对于无法手术的肝肺转移灶,放疗可控制局部病灶,缓解症状。立体定向放疗、调强放疗等技术可精准定位,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6、营养支持。术后及治疗期间,患者需注意营养摄入。高蛋白饮食、补充维生素、适量运动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避免高脂肪、高糖食物,减少肿瘤复发风险。 乙状结肠癌术后肝肺转移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综合应用,可有效控制病情,延长生存期。患者需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