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平台,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发布时间:2020-08-1354155次浏览

发生流行性出血热之后,发热期时有高热、三痛三红症状;休克期时有低血压、四肢冰凉、脑供血不足等不良表现;少尿期时可能发生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和水钠潴留;多尿期时可能因水电解质不足而继发感染;恢复期时则多表现持续性乏力。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因感染上汉坦病毒而引发自然医源性疾病。而该疾病早潜伏期和发病早期症状和感冒相似,都会出现发热、乏力、四肢疼痛情况,很容易被患者所忽略,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那么,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有哪些呢?
  1、发热期的表现
  处于发热期时,症状急骤,以高热为主,患者的体温可从39度到40度不等,极少部分患者可能会超过40度以上。此外,多数患者还伴随有三痛三红的症状,也就是头痛、眼眶痛和腰痛;以及面部红、脖子红和前胸红。
  2、低血压休克期的表现
  在高热消退后或者是处于发热后期时,患者血压会出现下降的情况,可能会维持1到3天左右,这时就来到了低血压休克期。部分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脑供血不足、四肢冰冷的情况,严重的还会并发脑水肿。而当肾脏部位供血不足时,也可诱发肾衰竭发生。
  3、少尿期的表现
  在度过休克期后,患者的尿液会明显减少,进而更容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以及尿毒症。而尿液无法正常排出,引发水钠潴留时,还可能导致脑水肿和肺水肿。多数患者也可出现DIC,最终会加重血小板急剧减少和出血的风险。
  4、多尿期的表现
  如果成功度过少尿期,患者机体功能就会慢慢恢复,这时尿液量会增多之每日2000毫升以上,部分患者可能多达4000-5000毫升每天。但因尿液排出过多,如果不及时补充水电解质,就会因继发感染而危及生命。
  5、恢复期的表现
  当出血热患者处于恢复期时,最典型症状就是大病后的乏力,且持续时间较长。即使身体各项指标都完全恢复正常后,乏力的症状也会持续三个月到半年左右的时间。所以这段时间要加强锻炼,且注意营养的摄入。

相关推荐

流行性出血热是怎么传播的
流行性出血热是通过啮齿类动物、鼠蚤进行媒介进行传播。有部分病人是通过接触性传播,接触到了被出血热病毒污染的东西或是摄入被出血热病毒污染的东西,经过消化道途径进行传播。还有林区或山林农村的工作者,在清理山区或居住房时,有鼠聚集窝点时可能会引起气溶胶局部密封的气体,引起气溶胶传播。可能通过呼吸道途径来进行感染。所以病人也有垂直传播的风险,感染途径也是多样的。
语音时长 01:40

2021-12-30

82795次收听

01:53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流行性出血热是通过啮齿类动物、鼠蚤进行媒介进行传播。有部分病人是通过接触性传播,接触到了被出血热病毒污染的东西或是摄入被出血热病毒污染的东西,经过消化道途径进行传播。还有林区或山林农村的工作者,在清理山区或居住房时,有鼠聚集窝点时可能会引起气溶胶局部密封的气体,引起气溶胶传播。可能通过呼吸道途径来进行感染。所以病人也有垂直传播的风险,它的感染途径也是多样的。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病鼠唾液、血液、粪便、尿液中含汉坦病毒,所以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是流行性出血热的最常见传播途径;其次流行性出血热还会通过气溶胶传播、母婴传播;另外,虫媒也可能会传播流行性出血热,还需进一步确认。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
老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想预防这种疾病要消灭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所以消灭老鼠、保管好食物、远离老鼠、室内外定期消毒等做好防鼠灭鼠;还要做好灭螨防螨工作。高危人群还可接种出血热疫苗,能有效预防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治疗原则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原则是三早一就,也就是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在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会有所不同,第一期要抗病毒,第二期要补充血容量,第三期要稳定机体内环境,第四期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第五期要补充营养。
流行性出血热是怎么传播的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流行性出血热也叫肾综合征出血,是人体中出现的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通常是有些动物携带了病菌,之后污染了患者要喝的水或者患者要吃的食物,或者空气,这个时候患者的呼吸道就会出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