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平台,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失眠障碍自己怎样恢复

发布时间:2019-12-1954439次浏览

失眠障碍具有自行恢复的特点,患者在平时注意适量的运动,适当的多晒太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白天多吃一些具有安眠作用的食物,夜间改变不良的习惯,失眠障碍症则可自动缓解身边障碍症,最为典型的症状是入睡困难、失眠、早醒、睡眠不深,经常性的做噩梦。

现在生活节奏过快,很多人都面临着生活以及工作等多方面的压力,压力过大会致使患者出现失眠障碍,睡眠障碍并非病理性的疾病,一般是由于精神因素或者是不良的习惯等原因引起的一种疾病。该种疾病病情较轻时,不需要刻意性的治疗,具有自我恢复性。那么,失眠障碍自己怎样恢复?
  一、失眠障碍自己怎样恢复
  1.适量运动

  失眠患者白天适当增加一些活动,活动量明显增加后,夜间大脑分泌的一些与睡眠有关系的激素量也会逐渐增加,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2.适当的晒太阳
  适当的晒太阳,也有助于改善睡眠,紫外线能通过视网膜进入人体的下丘脑,能够加快内源性激素的分泌、变化,有助于改善夜间的睡眠质量。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睡前3小时内不要喝浓茶、咖啡、吃得过饱;或者是回想一些极易兴奋或难过的事情,保持情绪状态,可以睡得更好。
  4.多吃一些具有安眠作用的食物
  白天可以食用如小米、大枣等有助于安眠的食物。大枣中含有皂甙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5.改掉夜间不良习惯
  如果在晚上经常性喜欢看手机等电子产品,会影响到睡眠质量。所以,患者从白天、晚上各个方面进行改变,可以保证具有一个良好的睡眠质量。
  二、什么是失眠障碍
  失眠障碍典型的症状表现是:入睡困难,想睡但是总是睡不着,夜间很晚了才有睡意;失眠,整晚无法入睡;早醒,比平时要早醒3-4小时左右,睡醒后无法再入睡;睡眠不深,极易被惊醒;醒后全身乏力、缺乏清醒感,白天总想睡;自觉多梦,经常性的做噩梦。

相关推荐

失眠吃天麻醒脑胶囊有用吗
失眠是指患者长期难以入睡从而导致睡眠时间缩短、睡眠质量下降等现象的一种疾病。长期失眠会对日常工作、身体健康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失眠患者经常伴有睡眠中断、睡眠较浅、睡眠不足等症状,会导致患者第二天精神不振、对生活和工作提不起兴趣,如果不积极进行治疗可能还会导致抑郁症、神经紊乱等疾病。失眠吃天麻醒脑胶囊是比较有用的,天麻醒脑胶囊主要是治疗由于肝肾不足所致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失眠、反应迟钝、耳鸣等症状,可以有效缓解失眠。如果患者失眠比较严重时,还可以到医院进行心电图、脑电图、多导睡眠图等检查,评估患者的睡眠情况进行对症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失眠患者还需要注意营造较好的睡眠环境,经常晒被子,保持床铺的干净整洁。白天尽量避免睡觉,防止晚上失眠症状加重,同时要注意不要在睡前饮用浓茶、咖啡等提神的饮品。
语音时长 01:14

2022-05-17

14404次收听

02:33
老人整夜失眠吃什么药
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老年人失眠以内因引起的虚证为主,元气亏虚是老年失眠的致病因素,情志内伤是老年失眠的诱发因素,痰瘀互结、痰浊内生为老年失眠的病理特点。中医治疗老年人失眠效果很好,如枣椹安神口服液等中成药。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舒缓的运动,如静坐、打太极拳、慢走来放松身心。睡前半小时可用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入睡。部分老人在长期失眠后常对失眠本身感到恐惧,常在临近睡眠时感到紧张、担心睡不好,这些负性情绪会使睡眠进一步恶化,应劝导老人对失眠保持正确的认识,保持良好的情绪。
健身后失眠怎么缓解
健身之后出现失眠的症状属于正常的表现,患者可以通过适当的进行散步,听些轻音乐,做些放松的事情,有助于睡眠。健身过后可以适当的按摩头皮以及全身的肌肉,能够让兴奋的神经和肌肉慢慢的放松,从而帮助睡眠。在健身之后,可以洗个热水澡或者泡泡脚,能够解除疲乏的现象,缓解睡眠的问题。睡觉前可以喝杯温牛奶或蜂蜜水,有助于帮助睡眠。在健身过后出现失眠,应该要给自己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避免健身的力度过大。
语音时长 01:05

2021-05-28

84823次收听

女人失眠如何预防
失眠虽不算什么严重的疾病,但是患上失眠常常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且难以控制,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状态,对女性来说如果患上失眠危害更多,与其患上失眠后再治疗不如学着预防失眠的发生,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女人失眠如何预防?
治疗失眠最好的药物
只要您有一天睡不着,就会直接的影响着您第二天的生活,可想而知,如果是天天失眠,那将是怎样的痛苦呢?失眠只有治疗,才可以彻底根除,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治疗失眠最好的药物",希望下文的相关介绍对你们会有所帮助,从而更快的摆脱失眠的困扰。
失眠的自我调理方法
失眠是一种病症,而且是需要患者积极面对的病症,因为它不仅仅会让人精神不振,还会从内部破坏人的身体健康,所以,对于失眠,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对于失眠,除了积极治疗之外,患者也可以进行自我调理,往往效果显著,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下失眠的自我调理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慢性失眠治疗方法都有哪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朋友都曾有过失眠的经历,失眠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扰,但是很多朋友对于治疗失眠症状的有效方法并不是非常了解,那么,慢性失眠治疗方法都有哪些呢?我们一起从下面的文章中学习一下吧。
02:49
重度失眠怎么办
重度失眠治疗是专业性非常强、严谨的学术过程,一定要请专业医师针对患者病因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开具处方治疗,患者不可滥用安眠药物。失眠是临床常碰到的问题,正常人都可以有失眠,思虑过重、值夜班及各种各样疾病影响引起失眠。短暂的、偶尔的、轻度的失眠,不用积极处理,自己调节可以自愈。重度失眠是长期处在失眠状态,包括入睡困难、噩梦连连、浅睡眠多、深睡眠减少,容易早醒或睡眠颠倒等,出现重度失眠,一定要找专业医师进行诊治,进行详细检查,了解病情发生发展的规律,找出重度失眠的原因,对因治疗。
01:36
中医治失眠方
治疗失眠的方子有黄连温胆汤和天王补心丹等。常用治疗失眠的方子有黄连温胆汤,它主要针对是痰热扰心所引起的失眠,表现为心烦、失眠、胸闷,伴有口苦、头晕,舌苔黄腻,脉滑利。黄连温胆汤主要的作用是清化痰热、和中安神,药物组成主要有半夏、陈皮、茯苓、枳实、黄连、竹茹以及甘草和大枣。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是阴虚火旺型的失眠,大多表现为失眠伴有心慌,并且有头晕、耳鸣、心烦、口苦、舌红、少苔,脉细而数。治疗时以清心安神、滋阴降火为主。常用的方剂是天王补心丹。药物组成主要有人参、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当归、天冬、麦冬、酸枣仁、生地等。
治疗失眠有哪些药
目前来说治疗失眠的药物包括苯二氮卓类受体激动剂,褪黑色素受体激动剂,和具有催眠效果的抗抑郁药物,抗组胺药物,褪黑素以及缬草提取物。虽然具有催眠作用,但是现在的临床研究证据有限,不宜做为失眠的常规用药。一般的治疗推荐艾司佐匹克隆,唑吡坦,唑吡坦控释剂,佐匹克隆。治疗失眠的药物复杂而且繁多,包括艾司唑仑,普拉西泮,替马西泮,三唑仑,阿普唑仑,氯氮卓,地西泮,劳拉西泮,咪达唑仑。三环类抗抑郁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小剂量的米氮平,小剂量的曲唑酮等。由于有一些药物有依赖的可能性,所以一般不主张长期的服用。
语音时长 01:56

2019-08-15

62380次收听

01:50
多梦是怎么回事
做梦是正常现象,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平时做梦的内容十分平常,醒来后刚开始记得,但过几分钟就会忘。如果在梦里面感到很焦虑,如在山里面找不到出路等;或者,在梦里感到很害怕、恐惧,醒来后害怕、焦虑的感觉仍然在,导致睡眠质量明显下降,就属于不正常的做梦,频繁发生也属于多梦。遇这种情况需查找多梦背后的原因,如,因为心情不好而有紧张、焦虑的梦,则应探索心情不好的原因,解决病因,缓解做梦带来的负面影响,建议去找睡眠专家,或者心理专家进行专业治疗。
孕妇失眠正常吗
很多女性在怀孕后会出现失眠的现象,为此很多的孕妇困扰不已,其实女性怀孕后出现失眠的症状属于早孕反应,与自身的内分泌有一定的关系。女性怀孕后失眠属于正常的现象,与体内荷尔蒙的变化,饮食习惯的改变和怀孕后出现的尿频尿急等有一定的关系。建议女性怀孕后,及时的调整自己的生活和饮食。
睡眠不好怎么调理
睡眠不好的人调理首先要注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油腻的、煎、炒、烹、炸类的食物,热带水果也要少吃。辛辣刺激的容易造成心神不安,这是饮食方面需要注意的第一个问题。在两广一带,海南一带的水果很多都是热性的,不建议吃,反过来,过于凉的东西也要少吃。失眠的朋友刺激性的东西都要少吃。
语音时长 01:09

2018-09-29

60198次收听

失眠怎么调理
在正常人群中30%的人都有过失眠的经历,90%的人都或多或少有过失眠的体验。实际上心神不宁就会失眠。失眠首先要调整自己,先搞清楚原因,让自己心平气和,要理清楚,自我放松。放松的方法也有很多很多,要理清楚怎么叫自我调整,比如一件事今天晚上想到天亮也解决不了,就想能不能放到明天想或者放到白天想,或者请教别人,这个事情该如何处理。晋升、家庭、婚姻等这些社会关系的事务,可以找亲戚朋友甚至老师倾诉,可以减轻压力,这样对睡眠也有好处。自我调整就是身心的放松,自我调整的方法有很多,如果有问题睡不着,在睡眠中肯定是想不明白,可以换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把事情放一放,这样才能让心理得到放松,保证自己的睡眠。
语音时长 02:37

2018-09-13

50786次收听

01:17
什么是失眠
失眠常见表现为入睡困难、维持睡眠困难或者早醒,如果上床以后等待睡眠的时间超过半个小时以上,那我们就可以定义为失眠现象。导致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如环境原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药物因素、生活习惯等。